评网络谣言治理 法律之剑守护网络秩序

据央视新闻消息,2023年7月21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成效情况。针对当前一些自媒体人员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为了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不惜以身试法,编造网络谣言的违法行为,公安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不仅要追究违法人员的责任,也要严肃追究网络谣言发布传播的相关方责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些自媒体人员出于追求巨大流量的驱动,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编造网络谣言。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全国公安机关采取行动,通过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依法打击网络谣言,保卫网络秩序。以下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探讨网络谣言的违法性以及相关方的责任认定。

第一部分:网络谣言的危害与违法性

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散布虚假、误导性信息,且能引起社会关注和传播的信息。这些谣言往往带有煽动性、挑战权威、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等特点,可能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在网络上针对个人肆意发布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信息的网络暴力行为,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有的造成了他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扰乱网络秩序,破坏网络生态,致使网络空间戾气横行,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安全感。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实施,被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

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第253条、第275条、第293条、第286条等,对网络诽谤、网络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线下滋扰行为分别有明确惩治规定,情节严重者,将以相关罪名定罪处罚。可见,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网络谣言行为的违法性,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众安全感,维护正常网络秩序。

第二部分:网络谣言发布者的责任

网络谣言的发布者是造谣行为的主体,因此要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

①民事责任方面:网络造谣侵犯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等,按照《民法典》第179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②行政责任方面: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播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③刑事责任方面:如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刑法第291条规定,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意味着若造谣行为导致严重后果,将面临较重的刑罚责任。

同时,《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也指出,通过信息网络检举、揭发他人犯罪或者违法违纪行为,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或者明知是捏造的事实而故意散布的,不应当认定为诽谤违法犯罪。针对他人言行发表评论、提出批评,即使观点有所偏颇、言论有所过激,只要不是肆意谩骂、恶意诋毁的,不应当认定为侮辱违法犯罪。厘清了罪与非罪的认定界限。

第三部分:网络谣言传播的相关方责任

除了直接发布谣言的责任者外,谣言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者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有责任加强谣言的监控和过滤。

根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1194条至第1197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他人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采取措施阻止其继续侵害。如果网络平台故意或过失地未能采取必要措施,加剧了谣言的传播,可能被追究相应的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此外,谣言传播涉及的转发者、评论者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谣言的扩散。《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对于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应当依法严肃追究,切实矫正“法不责众”错误倾向。明确将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

因此,对于传播相关方而言,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网络素养,让网络成为传递真实信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平台。

以上可以看出,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的开展,体现了公安部及相关部门对网络秩序的高度重视。网络谣言的违法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受到严厉打击,这不仅是对网络谣言制造者的警示,更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举措。

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当加强管理和监管,减少谣言传播的渠道作用。此外,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网络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将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谐,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Loading

杜双律师

杜双律师

数据与隐私合规、游戏社交泛娱乐、互联网争议解决、网络罪案辩护。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