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侮辱犯罪责任认定现状与完善
一、网络侮辱犯罪的责任归属困境
网络侮辱犯罪因技术特性呈现主体多元、行为异化及因果关系复杂化等特征,导致传统刑法理论难以直接适用。网络侮辱犯罪的责任归属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主体异化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使得侮辱行为主体难以追溯,且存在账号借用、未成年人参与等现象,导致责任自负原则难以落实。同时,多数参与者缺乏主观恶意,仅因 “从众心理” 实施侮辱行为,需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
2.行为异化
侮辱行为从物理动作转向文字、图片等数字化表达,且借助网络语言形成特定圈子的隐性侵害,增加了司法认定难度。此外,帮助行为(如技术支持)逐渐突破共犯从属关系,呈现独立性特征,需通过 “帮助行为正犯化” 立法应对。
3.因果关系异化
网络传播的无限性使侮辱结果由单一行为引发转变为群体行为叠加效应,传统因果关系理论难以明确责任边界。例如,侮辱发起者的行为可能通过众多参与者的传播被无限放大,但仅对可预见范围内的结果担责。
二、不同主体的责任认定规则
1.个体实施中的责任归属
(1)发起者:因对危害结果具有支配性,需承担全部可预见后果的刑事责任。若介入行为异常(如内容严重偏离或传播至非公共领域),则可减轻责任。
(2)积极参与者:需结合行为实质危害性判断,包括传播数量、人肉搜索、现实骚扰等,符合侮辱罪构成要件的应独立担责。量刑时需综合考虑行为性质、作用及主观心态。
(3)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行为方式可能构成片面帮助犯、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或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需结合 “明知” 要件和技术支持的具体内容认定。
2.共同犯罪中的责任归属
(1)“网络水军” 模式:网络公关公司与 “网络包工头” 构成共犯,网络写手若实施积极侮辱行为需独立担责,普通网民参与亦可能构成犯罪。对受雇佣者可从宽处理,但需区分授意范围内外的行为。
(2)主从犯区分:以行为是否对犯罪完成起支配性作用为标准,网络服务提供者若主导犯罪进程可能被认定为主犯,技术帮助行为则可能构成从犯或独立罪名。
三、合规建议与法律完善路径
1.技术层面
(1)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加强内容审核算法,对敏感词、图片进行实时监测,结合用户行为分析识别异常传播模式。
(2)推广 “网络身份溯源” 技术,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账号与实际使用者的关联,落实责任自负原则。
2.法律层面
(1)明确网络侮辱 “积极参与” 的量化标准,结合传播范围、持续时间及现实影响制定司法解释。
(2)完善 “帮助行为正犯化” 立法,细化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适用条件,避免过度扩大处罚范围。
3.社会层面
(1)加强网络伦理教育,通过案例宣传强化网民法律意识,遏制 “法不责众” 心理。
(2)建立网络暴力受害者救助机制,提供心理干预及司法救济渠道,降低次生危害。
四、结论
网络侮辱犯罪的责任归属需兼顾技术特性与刑法原则,通过分层归责、技术防控及社会共治实现精准打击与权利保护的平衡。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网络空间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完善配套立法,以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白昆冬。网络侮辱犯罪的责任归属研究 [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24, 39 (5): 30-37. [2] 张明楷。刑法学 (上)[M]. 第六版。法律出版社,2021. [3] 于志刚。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 [M]. 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 [4] 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5] 霍俊阁。网络直播平台帮助犯罪行为的处罚边界 [J]. 重庆大学学报,2021 (2).